吐血了ddr3 发表于 2020-5-12 11:08:14

王和:发展体育保险助力体育产业化|封面专题

http://www.0771.ac.cn/source/plugin/csdn123com_todaynews/template/nopic.jpg
文/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扮演着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的角色。文章提出,面向未来,需要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要加大投入,特别是要通过制度、技术和模式创新,发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体育保险。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得到高度重视,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同步推进,并实现从“事业”向“产业”的进化。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将扮演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的角色。日前,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领域的商业保险,积极开发专属保险产品。但客观地讲,我国的体育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面向未来,需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特别是要通过制度、技术和模式创新,发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体育保险。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保险几乎是空白状态,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举国体制”,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竞技体育的风险,包括运动员伤、残、病均是由政府负责。但客观上看,国家能够用于运动员伤病等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难以解决运动员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运动员刘翔发生了跟腱断裂事件,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统一安排的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最终核定的赔偿金额仅为6000元。此外,业余体育,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且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导致客观上缺乏对体育保险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后,保险业开始以赞助的方式参与体育,如早年中国人保和太平洋保险对国家队参加国际赛事活动过程的风险提供赞助性质的保险服务。
1998年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美国友好运动会上不幸摔伤,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触发了人们的体育风险意识,而友好运动会为每个参赛队员提供1000万美元的高额医疗保险为桑兰的治疗和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让人们认识到体育保险的必要性。之后,我国相关部门开始了运动员风险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出台了相关标准。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推出了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覆盖范围到省级运动员一级。同时,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也启动了运动员保险的相关工作,以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的方式,为运动员提供风险保障。
但就体育风险保障而言,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较低,只有少数国家和省级优秀运动员能够得到保障,其他大多数运动员则缺乏保障;二是保障的程度较低,大多数只是提供意外伤害保险,且保障的额度有限;三是只是针对运动员的保障,体育场馆、设施和赛事基本没有相应的保险保障;四是业余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保险基本属于空白,由于缺乏体育风险保障机制,不少学校担心可能面临的体育伤害风险和责任,往往不愿意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体育活动。
随着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体育市场的发展则进一步催生了体育保险。一方面是随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市场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各种俱乐部的出现,客观上培育了对体育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推动了业余体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化的体育场馆不断涌现,社会化的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极大地激发了体育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行业也开始重视体育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此同时,我国出现了专业体育保险经纪公司。我国的体育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跆拳道保险”“游泳场馆综合保险”等一批保险产品。更重要的是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和冬奥会在我国举办,我国保险业开始进军体育保险的高端领域。中国人保为三大赛事提供了国际水平的体育赛事保险,得到了国际奥组委等机构的高度肯定,同时也为我国体育保险的高水平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我国的体育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制度化和系统性安排,处在严重的碎片化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针对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的专门和专业化的保险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因此,消费者认为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多数体育运动属于“高风险”活动,而被传统保险产品列为除外责任,或以很高的费率承保。同时,保险公司则认为经营体育保险“得不偿失”,体育保险的专业化程度较高,风险相对高,投入较大,但保费却难以形成规模。
进一步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数据积累,导致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厘定费率、制定条款、防范风险过程中面临数据和技术瓶颈。二是多数高危项目不在普通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内,体育项目之间、体育赛事之间风险因素、损失概率差异也很大,需要量身定制保险产品。三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由于体育保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营销服务,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保费规模则相对有限,难以形成盈利模式。四是对体育场馆的经营者缺乏相应的安全责任法律约束,经营者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在推动体育强国和发挥体育保险作用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特别是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
国外体育保险发展情况
美国作为体育运动的强国,其体育保险相对发达,不仅表现在一般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体育保险,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专门经营体育风险的保险公司,体育保险已成为美国保险市场的重要门类和业务领域。美国体育保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门和专业,即针对体育运动开展专门化的经营与管理,如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业余体育,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和模式,开展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服务。首先,有面向职业体育机构和运动员的体育保险,主要有职业体育联盟的养老保险、职业和半职业运动队的责任保险、运动伤残保险三类。其中,职业和半职业运动队的责任保险,包括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责任保险,个人和广告损失保险,医疗赔偿保险以及体育和健身活动的职业责任保险;运动伤残保险是为职业运动员参加训练或比赛时发生的运动伤残提供的保险,包括短期丧失劳动能力保险、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保险和经济损失险。其次,有面向业余体育机构和人员的体育保险,主要有医疗保险、超额医疗保险、普通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官员和指导员责任险、设施保险、集训营保险和体育场地所有者责任险等险种。最后,还有面向学校和学生的体育保险,主要有大学体育保险、中小学学生意外保险、中小学体育保险、大学橄榄球比赛和中学全明星比赛保险、校际重大医疗保险。同时,针对体育产业特征,提供赛事取消保险、体育天气保险、体育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保险、教练员和裁判员职业责任保险等。
日本体育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性,即将体育保险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并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强化,如《新保险业法》《健康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老人保健法》《体育振兴法》《日本体育、学校健康中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了各种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不同领域体育活动均能够获得必要的保险保障。同时,日本的体育安全保险是由一家公益法人机构,即日本体育安全协会经办。该协会成立于1970年,为全社会提供门类广泛、保障充分的体育社会保险,其服务对象既有专业的竞技体育领域,即面向专业体育运动员及教练员等相关人员的保险,也有群众性的业务体育领域,即面向大众体育运动的保险。经过了长期积累,日本体育保险的各项制度、管理技术、实施对象、运动员参保意识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纵观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相对健全。多数发达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将风险管理,也包括保险,纳入体育产业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并做出规范性的要求,如要求体育协会、联合会和俱乐部在举行体育比赛时,必须为运动员购买保险。同时,规定运动员、教练、志愿者等参加有关俱乐部的训练活动时,也必须购买相关保险。如意大利《体育法》规定职业俱乐部要将运动员收入的4%~5%作为保险费用。二是体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社会大众体育风险意识和体育保险意识相对较强,体育风险保障机制相对完善,促进体育产业运营模式趋于商业化和市场化,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刚性需求,为体育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三是体育保险形成了专业化的市场。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这些公司专注体育保险的经营,甚至是专注某一个体育单项,如登山、潜水、滑雪等,通过专业化的经营,形成特色服务;另一方面,培育了体育保险专业经纪人公司,由于体育保险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体育保险经纪人大都既懂得保险业务,又内行于体育,无论在产品开发,还是专业服务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为推动体育保险的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发展体育保险的几点思考
面向未来,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数据显示,我国有近4亿的运动人口,超300万体育从业人员,十余万专业运动员,每年有上千场大型体育赛事。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方面,在体育强国战略引导下,体育事业将迎来一个高水平、广普及和产业化的时代,各种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均需要更加专业的风险保障服务;另一方面,在健康生活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人将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不仅参与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参与的水平越来越高,形成一种体育产业的新业态,无论是参与的个体还是经营的企业,均需要相关的保险保障。因此,体育风险管理与体育保险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保险行业需要思考如何培育能力,为体育相关活动提供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保险服务。
对此,我国需要构建一个促进和保障体育安全、体育风险管理和体育保险的顶层设计框架。首先,进一步推进体育保险法制化。出台促进和发展体育保险的指导意见,重点规范体育赛事保险、体育场馆保险和体育器械保险。在青少年体育、老年健身、高危险运动项目和重大赛事等领域推广体育保险。其次,进一步推动体育保险专业化经营。鼓励设立专营体育保险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引导保险机构根据体育风险特征,开发个性化、专业化的体育保险产品。然后,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保险。出台校园体育保险的指导方案,引导学校运用体育保险开展校园体育运动的安全管理,设立校园体育保险基金,在校园方责任保险的基础上,强化体育保险的保障力度。最后,进一步强化运动员医疗和养老保障机制。为职业和半职业运动员建立保险保障计划,通过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养老保险相衔接,全面提升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保障。
就保险产品和服务而言,“专业化”是发展的关键词,包括产品的专业化、营销的专业化和服务的专业化。首先,从产品专业化的视角看,包括了主体的专业化经营与风险的专业化经营。就主体而言,一是区分法人(体育机构)与个人。二是区分体育专业组织(俱乐部和体育经纪人等)、场地经营者、活动组织者、学校。就风险而言,一是区分竞技体育和业余体育。二是区分一般性体育运动和高风险体育活动。三是区分个人体育活动和群体体育活动。其次,从营销专业化的视角看,要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特别是组织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一是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针对专门运动人群,开展专业化和统一性的推广营销;二是依托行业管理机构,针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推广体育赛事等活动类保险;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网上的专门体育社区和社群,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最后,从服务专业化的视角看,保险,尤其是专门化的保险,应注重风险管理服务,在发展体育保险的过程中,无论是专业体育组织,还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体,均面临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问题。因此,要通过保险的导入,与相关管理部门和专业组织合作,开展专门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降低体育运动风险,提升体育管理水平。
面向未来,保险行业要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结合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尤其是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2019年我国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19—2020年)》,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体育保险市场,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场地责任保险、运动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产品。积极推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相关责任保险发展。加强体育保险的宣传,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相关体育保险。保险行业要积极与相关部门、体育行业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综合体和体育企业合作,探讨并全面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建立完善体育风险管理和安全机制建设,为发展体育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要关注专业运动员的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重点是解决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问题和运动员特殊风险的保障问题。同时,要在“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员职业年金等制度建设,为运动员提供更加专业、全面和系统的职业生涯保障体系。此外,不仅要关注国家级和省级运动员的保障,还要关注竞技体育运动“金字塔”底部的运动员保障问题。
第三,要关注学校的体育运动风险保障问题。近年来,出于对责任风险的担忧,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均持相对“保守”的态度,担心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运动伤害,学校将面临难以预计的法律和经济责任。保险业要在已开展的校园方责任险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体育风险保障,扩大保障范围,提高赔偿额度,切实解决校方的后顾之忧,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同时,要发挥专业优势,不仅要为学校提供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和培训,还要协助学校提高可能产生的运动损害纠纷的处理能力。
第四,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消费的重要领域。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体育行业首次作为48个行业中的一个被单独列入“鼓励类项目”。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各种体育场馆不再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设施,而是经营者的营业设施,并且呈现日趋专业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不仅经营者面临投资风险,即场馆设施的各类财产风险,更面临经营责任风险,尤其是一些高风险体育项目,如游泳、攀岩、拳击、跆拳道、滑雪、赛车等。保险业需要针对这些体育领域的风险特征和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需求,量体裁衣,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同时,相关部门要出台规定,要求从事高风险体育活动的场地经营者购买相关责任保险,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第五,要针对日益专业化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专门化的保险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业余体育的专业化是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最具代表性的是“跑马”热潮席卷全国。根据田协官方数据,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从2011年的22场和40万参赛人次,发展到2017年的1102场和500万参赛人次。同时,登山、攀岩、滑雪、越野、潜水等“小众体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何为业余体育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体育保险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第六,要针对体育活动的各种组织形态提供更加专业的保险服务。体育机构和活动组织的专业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以俱乐部为代表的体育机构面临许多特殊的风险管理需求,以大型赛事主办方为代表的活动组织者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风险管理需求。体育保险需要认真和专业地研究这些新风险和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大型赛事的综合风险管理服务,也包括赛事取消保险等。
第七,要导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打造更加开放和专业的体育保险服务体系。在体育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敢也不愿意开展体育保险。不敢,是因为对风险认知不足;不愿,是因为经营管理难度大。近年来,一批科技企业聚焦体育、体育风险和体育保险,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体育保险领域开拓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如保准牛、运动保、小雨伞、慧择网等。同时,一些互联网门户也开始了客户细分,为体育保险客户提供相关服务。保险行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相关科技和中介企业的合作,同时要关注并培育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
第八,利用穿戴式设备,形成与健康保险的互动机制。保险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特征,这是保险有别于其他市场制度的特点,更是优势。在发展体育保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穿戴式设备带来机遇,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伤害报警机制,确保被保险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响应;另一方面是能够形成一种通过运动提升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激励机制。同时,利用健康保险,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机制,以“运动量”作为保费动态厘定和调整的依据,形成一种“运动赚保费”的商业模式,即如以每天完成一定的“步数”,作为返还保费的条件,以更有效地激励被保险人开展日常运动,锻炼身体。此外,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在一定的被保险人群体中建立一种“运动量发布机制”,形成相互激励的模式。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3月刊,2020年3月5日出刊,编辑:谢松燕
http://www.0771.ac.cn/source/plugin/csdn123com_todaynews/template/nopic.jpg
欢 迎 订 阅
深刻|思想|前瞻|实践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
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您目前使用的是【试用版】,很多功能受到限制!!如果试用此插件之后满意,对您产生了帮助,请购买正式版支持一下辛苦的开发者,插件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正式版用户的支持,优秀的应用得益于您的捐助,点击下面的链接去Discuz官方应用中心购买正式版永久授权

https://addon.dismall.com/?@csdn123com_todaynews.plugin
正式版后续更新升级免费,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和:发展体育保险助力体育产业化|封面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