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浦:“破圈”带来了什么?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289

帖子

8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83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12-8 17:5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编说】
一言难尽的 2020 年快要到头了,上观新闻一年一度的 " 品区 " 时间也到了。
这一年的上海 16 个区,受到过冲击,遭遇过挫折,也创造了不少奇迹。这一年还为过去的五年划上一个句号。" 十三五 " 收尾了," 十四五 " 要来了,新的征程开始了,每个区都有它的跑道,这个节骨眼上,每个区都在全力奔跑。
今年末的 " 品区 ",我们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为了往前看。老规矩,一个区,一个关键词,我们不怕一言难尽。


1958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八位年轻科学家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 · 肖克利的公司集体离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一群年轻人开启了在旧金山湾区南面的车库里白手起家的传统。
1999 年,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赵斌正是在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写下了声网的第一条代码,几年后,他把公司带回了上海杨浦区。在那个网络还不普及的年代,这位 20 岁男孩的梦想有些 " 不切实际 ",他要让实时音视频变成像水和空气。
1971 年,一个记者用制作芯片的 " 硅 " 和旧金山南边的一大片 " 谷 " 来命名 " 硅谷 "。从此,硅谷漫山遍野的杏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旧金山沿加州 101 号高速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科技园区。
2016 年,在上海五角场的一角,一片占地 0.84 平方公里、名为 " 创智天地 " 的园区在淞沪路上平地而起,一下集聚了众多科创企业。当年,杨浦区成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相隔着一个太平洋的两个地方,每天都在上演着相似的故事。似乎有种魔力,它孕育于一个不起眼的车库、一座毛坯房、一间大学实验室,但自诞生起便以不可阻挡之势,打破一个个圈层荡漾而去。
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上海城市结构调整,杨浦作为老工业的传统优势逐步弱化,上海从 " 四个中心 " 建设出发,做出创立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决策。从老工业区转型知识创新区,从产业更新到空间更新,杨浦努力打破一个个圈层荡漾开去。
尤其这五年,是杨浦的 " 创业高峰期 "。而一个个关于 " 破圈 " 的故事,总是出现在区域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
(一)对标硅谷
1978 年,在美国访问的核聚变专家陈春先沿着加州 101 号公路走下来,看到的是数千家由教授、大学生创立的公司。一位教授创立的 20 人永磁体小公司,就能为 NASA 和全球核实验室供货?陈春先意识到,科技与商业的高度协同所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正是美国科技经济强大的奥秘。
如果要在中国建一个 " 硅谷 ",谁能担此重任呢?
上世纪 70 年代末,北京中关村已成为中国的 " 科技心脏 ";90 年代初,上海张江科学城启动开发,几年间集聚了上百家芯片企业,大型研发机构入驻。那么此时的上海是否还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像早期的硅谷一样承载草根创业,既有 " 大象起舞 ",又有 " 蚂蚁雄兵 "?于是,上海把目光投向了从老工业区转型的杨浦。
1997 年,上海第一家高校周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其对标的就是硅谷和斯坦福。2016 年,杨浦区成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此后四年,杨浦每年都获得国务院表彰。杨浦开始了瞄准 " 上海硅谷 " 的创业之路。
硅谷靠近大城市旧金山,而杨浦建成了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硅谷的科技企业沿加州 101 号公路集聚,杨浦沿淞沪路、长阳路等建设了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核心功能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心脏和大脑,而杨浦有复旦、同济、上海财大、上海理工……
近在咫尺的大学,为这些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智力和技术。杨浦走出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 " 三区联动 " 的发展之路。知识的力量突破了学校的围墙,融入社区、园区的圈层,形成一个区域内生的自循环系统。
今年疫情期间,杨浦科技企业晓黑板为上海 143 万中小学生提供 " 空中课堂 " 服务,用户量从去年 3000 万上升到 4000 万。晓黑板的 " 逆袭 " 背后得益于两位 " 邻居 ",云服务商优刻得和在线音视频提供商声网。在杨浦,他们不但是物理上的邻居,也是产业链的 " 上下游 "。创新力在企业间跨圈流动、壮大,最终实现外溢。


沿淞沪路分布的创智天地下沉广场是一个集聚科技企业的 " 创新谷 "。


长阳创谷正在打造人工智能园区,图为在园区内巡逻的机器人 " 保安 "。 黄尖尖 摄
(二)隔着太平洋的召唤
今年 6 月 26 日 21 时 30 分,声网 Agora 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这是历史上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实时互动云公司。
创始人赵斌回忆在美国时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硅谷,只要有鼓励科创企业、海归回国创业的场合,一定能看到杨浦的身影。" 每年,杨浦区领导带 " 企业团 " 进高校宣讲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海外学子们感慨:" 即使隔着一个太平洋,也能感受到杨浦的召唤!"
杨浦打破了地域的圈层,让越来越多的硅谷人才回到上海杨浦创业。被称为 " 清华三剑客 " 的顾晶、王翌和林晖,同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如今都在杨浦创业。
王翌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就进了硅谷,成为谷歌的产品经理。那一年,顾晶创办的晶为电子科技已经在杨浦落户。" 顾晶在杨浦干得不错,那里的政策和服务很务实。" 同窗好友的创业经历让王翌很受鼓舞,他给曾经的同班同学林晖打了个电话,后者出任了新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2018 年 9 月 27 日,流利说在纽交所上市。同一年,上海杨浦(硅谷)创新中心在旧金山湾区挂牌运营,杨浦与硅谷开始了隔着太平洋的协同发展。
今年,杨浦区入选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 " 科创中国 " 试点城区,杨浦区再次破圈,创新力辐射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
在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中,杨浦区作为 " 东道主 " 牵头推出的双创券通用通兑是一个 " 创举 "。双创券是一种电子券,企业申领后,拿着这张券就可以到长三角联盟内的任何一个地区,找到经认证并入驻到 " 双创券服务平台 " 的机构,兑换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和科技资源。
小小一张券,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让圈层不断往外荡漾开去,让创新资源交错互融。


2020 年元旦,小丑将巨型自行车骑进了五角场与市民互动,杨浦的城区环境充满活泼与创意。


大学路上,年轻创业者在 " 后备箱市集 " 上摆摊。 黄尖尖 摄
(三)滨江远眺
这五年,杨浦产业更新与空间更新同步,杨浦滨江是一个闪亮地标。全长 15.5 公里杨浦滨江岸线,新与旧、历史与未来交汇,是杨浦超越时空维度的一次重要 " 破圈 "。
杨浦滨江是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大规模整体开发的滨江区域。区领导透露,杨浦预计未来十年将投入近万亿元进行开发建设。新空间的开发,促使滨江实现了最大体量的世界级工业遗存转化,和最大规模的城市旧区改造。
在黄浦江畔,定海 129、130 两个街坊旧改后,将成为一处百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杨浦大桥下,近 10 万平方米的老城区、涉及 3400 余户居民的大桥 89 街坊旧改成功,创下了杨浦史上体量最大的记录。今年 11 月 14 日,杨浦大桥 93 街坊旧改高比例签约生效,杨浦区提前完成今年征收 1 万户的目标。杨浦的二级以下旧里从上世纪 90 年代的 14.2 万户,减少到了如今的 1.5 万户。
滨江公共空间也在加速开发。今年 10 月 30 日,前身是上海制皂厂的 " 皂梦空间 " 开放第一天,一批厂里退休工人故地重游。坐在沉淀池改造的咖啡馆里,店员送上一块装在搪瓷肥皂盒里的 " 肥皂蛋糕 ",那一瞬间,工人们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的肥皂生产现场。
89 岁的全国劳模黄宝妹,退休前是国棉十七厂的纺纱工人,退休后依然住在杨浦滨江。笔者曾和黄宝妹一起重返她当年上班的厂房旧址,如今已经变成了国际时尚中心,老人家指着那些奥特莱斯店四处张望,极力地去回忆它们当年还是老厂房的样子,兴奋不已。
2019 年 11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提出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的重要理念。
一年多来,杨浦滨江彻底 " 火 " 了。今年上半年,杨浦高标准完成南段滨江贯通工程总体实施方案。6 月,杨浦区发布酝酿已久的 " 滨江三年行动计划 ",定下 2022 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的目标。9 月的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上,杨浦滨江被评为上海 " 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 "。而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 6 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里,杨浦滨江同样位列其中。10 月国庆中秋黄金假期,杨浦滨江迎来了 12.8 万人次来此 " 打卡 "。
不过,热度总有散去的一天。一个区域的 " 网红气质 ",是一种可借力的优势,却不能长久依赖。
此时的杨浦,更应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种热度,乘势而上,让滨江从一个吸引人 " 打卡 " 的地方,变成区域发展的 " 点睛之笔,让滨江独有的城市文化魅力激发出创新创业的活力。
上海正在打造在线新经济的 " 浦江 C 圈 ",杨浦是其中重要一环。杨浦的目标是在滨江 15.5 公里的岸线打造一个拥有十余家龙头企业、几十万从业人员、千亿级产出的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园。如果想成为 C 圈里面的 "C 位 ",杨浦更需要有 " 等不起 " 的紧迫感。


大桥 89 街坊旧改成功,居民收拾行李搬离老房,迎来新生活的阳光。


滨江岸线的老工业遗存旁,大人和孩子正在玩游戏。 黄尖尖 摄
(四)仍要 " 这股劲 "
杨浦最出名的 " 圈 ",应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了。张晓亮是同济 1998 级建筑系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两次创业、两次回学校深造,10 多年间她始终没有离开过环同济。她和圈内 3000 多家设计企业一样,被称为 " 同家军 "。
从 " 设计一条街 ",到杨浦最有望冲击千亿级的产业圈,在张晓亮看来,环同济 " 奇迹 " 背后有一套纯粹的逻辑。" 同济总是告诉学生和老师,如果创业失败了,随时欢迎你们回到学校工作和深造。" 于是,同济人纷纷走出校园,走到广阔天地开创未来,而同济也成为了杨浦区初创企业创始人的 " 西点军校 "。
不管做什么,圈子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有时候,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杨浦区内共有 7 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 10474 家。环同济十分耀眼,而其他的几家大学科技园有强有弱。
一直以来,大学校园与身在其中的城区之间,看似距离相近,但围墙却难打破。对区域来说,象牙塔的围墙总是有那么点 " 高冷 ",而对于以教育科研为主的高校而言,谈产业似乎有点 " 掉价 ",或者缺乏动力。这导致了长期以来的 " 产学研结盟 " 故事,经常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的那一刻,而缺少后续的 " 化学作用 "。一方面高校的知识外溢不足,大学科技园缺少活力,高校带动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城市反哺高校的能力也不足。
有专家指出,上海实现国际科创中心战略目标的瓶颈就在于,大规模的科技人员,尤其是高校各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不能像纽约、伦敦那样成为城市科创经济的直接推动力。
杨浦区,作为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 " 科创中国 " 试点城区,能在这方面探索一条新路吗?
杨浦的不少科技园区,成立之初依靠大学而建,但到生态圈成熟以后,地域优势已不再明显。如今,上海的交通四通八达,从市中心到最偏远的崇明区,半天时间就能打个来回;互联网的便捷,更是让各类创新主体 " 天涯若比邻 "。杨浦的校区、园区、社区的 " 三区 " 联动与融合,如何织成更紧密的、牢不可破的纽带?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助推创新力走出象牙塔,走向大千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杨浦区是上海高校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区域内 10 所高校集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每年有 3 万名高校毕业生。将人才转化为在地的新生力量,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引进人才,能否让年轻人找到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获得归属感?
营造环境,能否持续提升区域创新氛围的实际感受度?</strong>
城区管理,能否将精细化理念融入每个细微的角落?
——来自 " 后浪 " 的凝视,或许能给杨浦带去更多思考。
在上海干部中," 杨浦有股劲 " 这句话流传很广、很久。从老工业城区转型而来的杨浦,骨子里有股敢闯敢拼、豪情满怀、不服输的劲头。
时代不同了,摆在杨浦面前的考卷也不同了。但相同的是,创业的旅程,从来没有平坦的路径。没有跌宕起伏,哪来波澜壮阔?




未来,杨浦滨江将打造成 " 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 杨浦区提供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黄尖尖 文字编辑:黄尖尖
图片设计:邵竞图片摄影:黄尖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71邕城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