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年到,“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实施综合评价,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 ...

[复制链接]

281

主题

281

帖子

8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1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3-24 16:3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们翘首以待的 " 双一流 " 建设成效如何评价?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给出了明确的信号:"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 " 五唯 " 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 "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不唯排名 不唯数量指标
首轮 " 双一流 " 建设确定建设高校 137 所、建设学科 465 个。" 双一流 " 以 5 年为一个周期,从 2016 年开始实施。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5 年过去了,如何评价建设成效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
《评价办法》指出,"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
评价遵循以下原则: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建设牵引,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创新,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基础研究取得 " 从 0 到 1"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情况。
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以学科为基础,依据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探索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以评促建,注重持续提升。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注重考察期中和期末建设目标达成度、高校及学科发展度,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 " 三位一体 " 评价模式。
" 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评价视角的多元性,教育评价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甚至是一道‘世界难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表示,但也存在不少共识。
比如,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比较,有些方面却是不可量化、不可比较的,因此评价结果可以提供参考而不是唯一;比如,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手段,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比如,评价的理念和技术也是发展的,从强调 " 客观测量 " 到目标导向的 " 描述 "、服务决策的 " 判断(鉴定)",又逐渐过渡到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形成共识的 " 建构性评价 ",并且愈发强调基于动态大数据的 " 监测评估 "。
" 基于这些共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尽量采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服务。评价的导向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瞿振元认为。
" 不同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都有其自身方法和局限,从现有国际大学排名体系来看,其指标普遍存在重理工科、轻人文社会学科,重科学研究、轻立德树人,重统一测量、轻分类考察,重国际标准、轻中国特色,重显性指标、轻服务贡献等问题。" 在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看来,《评价办法》坚持监测评价一体化、贡献服务突出化、持续潜力动态化原则,摒弃了简单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有利于引导高校和学科更加关注长远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不计算总分的 " 诊断报告 "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
《评价办法》指出,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统筹整合《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作为评价重点,综合客观数据和主观评议,分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视角,考察和呈现高校与学科的建设成效。
" 这是《评价办法》中的一个重要创新点。这三个维度,犹如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一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发展的状态,给人以比较清晰的形象。" 瞿振元表示。
整体发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达成水平,在可比领域与国内外大学和学科进行比较;成长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体现成长增量及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撑发展的条件与水平,体现发展潜力。
《评价办法》指出,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别按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综合呈现结果;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比如人才培养评价,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考察标准,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果及影响为评价对象,突出培养一流人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投入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举措与成效。
比如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 " 唯论文 "" 唯帽子 "" 唯职称 "" 唯学历 "" 唯奖项 "" 唯项目 " 倾向,综合考察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建设高校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专任教师队伍水平、影响力及发展潜力的举措和成效。
比如文化传承创新评价,突出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考察建设高校传承严谨学风和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创新,塑造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和成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度。
"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建设过程。‘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达成,关键是要激发学校内生动力,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评价办法》进行了相应设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认为,"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世界一流的共性标准与学校学科发展特色之间的辩证统一,既参考国内外高校和学科评价较为一致的评价标准,又尊重差异,探索分类评价。
呈现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办法》指出,建立成效评价结果多维多样化呈现机制。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
"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成效评价坚持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在瞿振元看来,评价结果不是一个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综合呈现、不计算总分的 " 诊断报告 "。这种诊断式的评价能够较好地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动态监测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旨在引导高校和学科坚持目标导向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谋发展,踏踏实实搞建设。
" 成绩是奋斗得来的,不是评出来的。但评价为奋斗导向,为奋斗助力。" 瞿振元说。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表示,以《评价办法》为契机,不断深化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索符合各学科发展阶段和目标要求的建设成效评价体系。要突出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贡献,鼓励师生勇挑重担,矢志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不盲目跟随学术热点和各种排名,着力在学科前沿开拓进取,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育人和科研高峰。
【新闻链接】
教育部:" 双一流 " 建设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印发《"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 " 双一流 " 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中强调,成效评价将 " 破五唯 " 要求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体现 " 双一流 " 建设本质要求,充分体现 "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 的改革导向。
一是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是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
三是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既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指标数据,也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既考察现有实力,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建设周期内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综合考察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
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
栏目主编:张武 本文作者:光明日报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徐佳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71邕城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